强制教育系统的七大罪行
原文:Seven Sins of Our System of Forced Education | Psychology Today
强制教育妨害孩子教育自己
发表于 2009 年 9 月 9 日|审稿人:Ekua Hagan
在我上一篇帖子中,我做了一件让我不那么舒服的事情。我重复了几遍:「学校即监狱。」 我为此感到不适,因为学校占据了我人生的一大部分,而我认识的许多人也是如此。
和我认识的大部分人一样,我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,长达十二年。我的母亲曾在公立学校执教多年。我的至亲——同父异母的姐姐,也是公立学校教师。我有很多亲近的朋友和堂兄弟姐妹都是公立学校教师。我怎么能说这些善良的人——他们热爱孩子,并且全身心地帮助孩子——竟参与了一个囚禁儿童的系统呢?
我上一篇帖子下的评论也说明,我用监狱指代学校的说法,也让其他人感到了不适。
我发现,有时候,就算让我和别人都不舒服,我也得说出真相。再怎么巧舌如簧,也掩盖不了血淋淋的真相,学校——任何在美国或其他国家常见形式存在的学校,就是监狱。法律规定,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类(基本上是 6 岁到 16 岁),必须在那里花费很大一部分时间,在那里他们被他人要求必须完成任务,而命令必须得到遵循。对于制定这些他们必须遵从的规则,他们没有多少发言权。监狱——根据常见的一般定义——是任何非自愿监禁并限制自由的地方。
现在你可能会争辩,我们熟识的学校,是良善且必要的;但你无法否认,学校即监狱。否定学校即监狱,就是在说我们并没有义务教育系统。若非如此,那就得在语义上说明,监狱的含义与常识不同(因此不能用来修饰学校)。我认为,在任何严肃的辩论中,要实事求是地使用词语。
有时候,人们会用「监狱」这个词来做比喻,用来指代他们必须遵守规则或者做那些没意思的事的地方。类似地,有些成年人会认为他们的工作是监狱,或者他们的婚姻是监狱。
但这不是监狱一词的字面含义,因为这些例子中的限制是自愿的,而不是非自愿的。在美国和其他民主国家里,强迫人在他们不想工作的地方工作,或者与他们不想结婚的对象结婚,是违反法律的。
然而,强迫孩子上学并不违法;实际上,如果你是家长,而孩子不想上学,不强迫孩子上学反而违法(我知道有些家长有足够资源以选择其他的学校教育,或者提供家庭教育,让州政府和孩子都可以接受,但这在现代社会不是常态;而很多州和国家的法律极其反对这种选择)。
因此,尽管有些可悲的工作或婚姻像是监狱,但学校通常就是监狱。
还有一个词是我觉得值得大声疾呼的:强制教育。就像监狱一词一样,这个词并不悦耳。但,如果我们有义务教育,那么我们就会有强制教育。义务这个词,如果有任何意义的话,那便指的是被义务的人对此毫无选择的余地。
一个问题亟待辩争:强制教育——以及紧随其后的儿童监禁,是好是坏?大多数人会觉得,总的来说——好事一桩;但我觉得,说一千,道一万,它就是件坏事。我会概述一些原因,并列出了所谓的强制教育系统「七大罪行」:
-
仅凭年龄来剥夺自由。在我的价值观中,以及长期以来民主思想家支持的价值观中,剥夺任何人的自由都是错的,除非有正当理由。我们必须在法庭上证明,成年人犯了罪或对自己或他人构成严重威胁,才能对其进行监禁。然而,仅仅因为年龄,我们就把儿童和青少年关进学校。这是强制教育中最露骨的罪行。
-
(强制教育)一方面滋长耻辱,另一方面助长傲慢。迫使人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并非易事。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使用教鞭(来鞭策学生),而是利用一个持续测试、评分、排名的系统,让孩子在其中与同龄人竞争。由此,我们利用并扭曲了人类的耻辱和傲慢,这一情感结构,为的是激励孩子们去完成任务。如果孩子们的表现不如同龄人,就会让他们感到耻辱;而如果表现更好,他们可能会自满。一些孩子会因此从教育中心理上失去兴趣,成为课堂小丑(并不太糟糕)、霸凌者(不好)、毒品滥用者和毒品贩子(非常糟糕)。而那些因为获得 A 和荣誉而感到极为骄傲的人,则可能会变得傲慢,鄙视那些成绩不好的人;从而轻视民主的价值和程序(这可能是最糟糕的影响)。
-
阻碍合作和养育的发展。我们天生就是社会型动物,天生善于合作。孩子天生想帮助他们的朋友,即使在学校里,他们也试图这么做。但这种合作驱动力,和基于竞争的学生排名和分级体系相抵触。要是一个学生给另一个学生提供太多帮助,就会被认为是作弊。帮助他人甚至可能会伤害自己——抬高别人的分数,降低自己的排名。一些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这一切——他们无情,但是能成功。此外,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所辩论的那样(尤其是 2008 年 9 月 24 日的帖子),在学校中出现的强制年龄隔离促进了竞争和霸凌,抑制了养育的发展。在人类历史上,孩子和青少年通过与年幼的孩子互动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。年龄分级的学校系统剥夺了他们这样的机会。
-
阻碍培养自我责任感和自主能力。本博客中一系列文章的主题之一是,孩子们在生物学上倾向于对自己的教育负责(介绍见 2008 年 7 月 16 日的帖子)。他们通过玩耍和探索的方式,学习社会和物理世界的知识。他们思考自己的未来,并采取措施为之做准备。通过把孩子们限制在学校和其他成人指导的环境中,并用作业填满他们的时间,我们剥夺了他们承担这种责任所需的机会和时间。此外,我们强制性的学校教育系统时而暗示时而明示:「好好读书,读出来什么都会有的」。相信这种信息的孩子可能会停止对自己的教育负责。他们会误以为,别人已经帮他们想好了成功的必由之路,所以他们不必去想。如果他们的生活并不太顺利,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:「我的学校(或父母或社会)辜负了我!所以我才过的这么烂」。
-
将学习与恐惧、厌恶和枯燥联系起来。对许多学生来说,学校引发了与学习相关的强烈焦虑。刚学习阅读、比其他人慢一点的学生在面对读书时会感到焦虑。几乎每个认真参加考试的人都会感到焦虑。失败的威胁和与失败相关的羞耻感会在某些人中引发巨大的焦虑。在我教授统计学的大学——即使是精英大学,大部分学生都患有数学焦虑症,显然是因为他们在学校受到了与数学相关的耻辱。心理学有一条基本原则——焦虑会抑制学习。在玩乐的状态下,学习能起到最好的效果,而焦虑会抑制玩乐的状态 。学校教育的强制性将学习变成了工作。老师们甚至干脆把学习叫作「工作」:「你必须先完成工作才能玩。」因此,本来生理上渴望的学习变成了苦差——孩子会尽可能地避免学习。
-
抑制批判性思维。据说,教育的雄心壮志之一,是促进批判性思维。但是,不管教育者们说得多么好听,但大多数学生——包括大多数「优等生」——学会了避免批判性地思考自己的学业。他们谙熟此道——在学校里的任务就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,批判性思考只会浪费时间、干扰学习。为了得高分,你只要搞清楚老师想听到什么,然后说出来。我听过无数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对此头头是道。我在大学中为促进批判性思维付出了很多努力;我开发了一套旨在促进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系统,撰写了有关批判性思维的文章,并在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多次演讲。我将在未来的一两篇博客文章中探讨这个话题。但是,说实话,作为贯穿教育体系的主要激励因素,评分系统是一种强大的阻力,阻碍学生们在教室中坦率地讨论和批判性地思考。我们教师负责评分的体系中,很少有学生会批判或甚至质疑我们提出的观点;而如果我们试图用评分来引导学生们批判,那只会产生虚伪的批判。
-
减少技能、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。通过强制所有学龄儿童按照相同的标准课程学习,我们减少了他们尝试其他路径的机会。学校课程只代表了对我们社会很重要的一小部分技能和知识。在当今时代,没有人可以学习所有需要了解的内容。为什么要强制每个人学习相同的一小部分内容?当孩子们自由学习时,如我在瑟谷学校所观察到的那样,以及其他人对非学校教育者的观察,他们会采取新颖、多元且不可预测的路径。他们会努力钻研自己抱有热情的领域,成为专家,然后通过追求自己的兴趣找到谋生的方式。被强迫按照标准课程学习的学生没有太多时间追求自己的兴趣,许多人汲取了这一教训:自己的兴趣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考试成绩。一些人会克服这一点,但是太多人做不到。
我在此列出的「罪行」,并不是什么新闻。我与许多教师攀谈过,他们早已了然强制教育的这些有害影响,许多人还非常努力地试着与之对抗。
有些老师在学校系统允许的范围内,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自由和游戏的氛围,许多老师试图减少学生失败的耻辱感,减轻他们的焦虑感;大多数老师尽力克服困难,让学生之间合作并互相关怀,尽管系统本身带来阻力;许多老师尽力允许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。
然而,这个系统却与他们背道而驰。可以说,在我们的学校系统中,教师并没有更多的自由来按照他们的意愿教学,就像学生没有自由按照他们的意愿学习一样。(但是教师不像学生,他们有退出的自由;身陷囹圄的不是他们。)
我必须补充一点,那就是,人类,尤其年轻人,具有超强的适应力和机智的头脑。许多学生想出很多办法,克服强制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,而专注于正面影响。他们奋起反击,与七大罪行抗争,尝试找到合作、玩乐、互相帮助、克服羞耻感的方法;收敛不合时宜的骄傲;反对霸凌;进行批判性思考;尽管学校中存在着众多阻力,但仍然花些时间专注于自己真正的兴趣。
但是,要做到这一切,同时还要满足强制教育的要求,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,许多人都没有成功。至少,学生必须在学校里庸碌地浪费时间,服从各种命令,这大大减少了他们本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时间。
我已列下强制教育的「七大罪行」,但我竭力遏制冲动,不把它们叫作「七宗罪」。还有更多的「罪」。愿你们集思广益,为这份清单添砖加瓦。
最后,还有一件事,我并不觉得学校得被废除,然后什么也不提供给孩子。虽说孩子自己教育自己,但我们成年人有责任提供环境,让他们以最佳方式进行自我教育。这是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。
此时此刻,你对这一切有什么看法?……这篇文章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也为所有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。你的疑问、感悟、故事、观点都会被我以及阅读这篇文章的所有人尊重,无论我们是否赞同。文章的原网址 Psychology Today 不支持评论了,但你可以在我的脸书上留言……关注我之后,我们可以讨论更多有趣的话题。(当然,鼓励大家在这篇文章下面的评论区里发言——译者注)